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交流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方案与实践应用

2025-09-27 17:09:02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方案与实践应用摘要针对空压机运行过程中大量余热浪费的问题,本文提出“按需匹配、梯级利用、经济高效”的方案设计核心原则,系统梳理了按余热来源(润滑油循环系统、压缩空气排气系统)分类的差异化回收方案,以及按利用场景(工业生产辅助、建筑舒适、能源再生)分类的综合应用方案。通过明确各方案的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方案与实践应用

摘要

针对空压机运行过程中大量余热浪费的问题,本文提出“按需匹配、梯级利用、经济高效”的方案设计核心原则,系统梳理了按余热来源(润滑油循环系统、压缩空气排气系统)分类的差异化回收方案,以及按利用场景(工业生产辅助、建筑舒适、能源再生)分类的综合应用方案。通过明确各方案的系统组成、

工作流程、适用场景,结合设备选型匹配、系统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管理等关键实施要点,为企业空压机余热回收提供技术路径。

关键词

空压机;余热回收;润滑油余热;压缩空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节能效益

一、引言

空压机作为工业领域核心动力设备,其电能转化为气体压力能的效率仅为30%-70%,其余能量以余热形式通过润滑油、压缩空气等载体散失,其中润滑油余热温度稳定在60-90℃,压缩空气排气温度可达80-150℃,具备极高的回收价值。当前工业企业对空压机余热的回收利用率不足40%,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需额外消耗电能或化石燃料满足供暖、供热水等需求。

为此,本文基于不同余热来源的特性与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多场景适配的余热回收方案,明确方案实施的技术细节与可行性,助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与“双碳”目标实现。

二、方案设计核心原则

 空压机余热回收需以“需求导向、效率优先、经济合理”为基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

1. 按需匹配原则:优先锁定温度高、能量密度大的余热载体(润滑油余热回收率60%-80%,压缩空气余热回收率40%-60%),结合用户端供暖、供热水、生产预热、发电等实际需求设计系统,避免“为回收而回收”导致的设备闲置。

2. 梯级利用原则:根据余热温度分级分配用途,60-90℃润滑油余热优先用于供暖、供热水(温度需求50-60℃);80-150℃压缩空气余热可用于锅炉给水预热(温度需求40-60℃)或驱动ORC发电(需80℃以上热源),实现“高温高用、低温低用”。

3. 经济高效原则:控制初投资成本,确保节能收益覆盖设备成本,回收期控制在3年以内(主流方案回收期1-2年);同时简化系统结构,降低运行维护难度与成本。

三、按余热来源分类的具体回收方案

空压机余热主要来源于润滑油循环系统与压缩空气排气系统,两类余热的温度范围、流量稳定性差异显著,需采用差异化的回收技术路径。

3.1 润滑油余热回收方案

 3.1.1 核心原理

 螺杆式、活塞式空压机的润滑油在循环中同时吸收机械摩擦热与压缩热,温度稳定在60-90℃,属于中低温余热,适合通过间壁式换热将热量传递给冷水或空气,转化为可用热能。该方案不受空压机负荷波动影响,回收稳定性高。

3.1.2 典型方案:润滑油-水换热供暖/供热水系统

3.1.2.1 系统组成

 板式换热器:选用304不锈钢材质,换热效率≥90%,板片间距2-3mm,适配润滑油黏度(≤100cSt),避免油垢堵塞;

循环水泵:采用变频离心泵,扬程15-30m(匹配换热器阻力5-8m、管道阻力8-12m、水箱高度2-5m),流量根据余热回收量计算;

储热水箱:采用不锈钢材质,容积按日需求1/3设计(如每日5吨热水需求,水箱容积2-3m³),配备聚氨酯保温层(厚度≥50mm),散热损失≤2%/24h

温控阀:采用电动三通阀,响应时间≤5s,根据润滑油出口温度(设定值45-55℃)自动调节冷水流量。

辅助设备:

润滑油过滤器:精度10μm,防止油泥、金属碎屑堵塞换热器;

安全阀:开启压力1.2倍系统工作压力(油侧≤1.0MPa,水侧≤0.6MPa),避免超压风险。

3.1.2.2 工作流程

1. 热量释放阶段:空压机润滑油从油箱流出后,经过滤器过滤杂质,进入板式换热器的“油侧通道”,释放热量后温度从60-90℃降至45-55℃,返回空压机主机继续参与润滑循环;

2. 热量吸收阶段:冷水(自来水或循环水)经变频水泵输送至换热器“水侧通道”,吸收热量后温度从20-30℃升至50-60℃,进入储热水箱;

3. 热量分配阶段:储热水箱内的热水通过管网按需输送至车间暖气片/地暖(供暖)、员工浴室(生活热水)或生产清洗线(工艺预热);

4. 温控调节阶段:当润滑油出口温度<45℃时,温控阀自动减小冷水流量,降低换热效率;当温度>55℃时,增大冷水流量,确保润滑油温度稳定在安全范围。

3.1.2.3 适用场景

有稳定热水/供暖需求的制造业工厂、食品加工厂、大型车间;

单台空压机功率37kW(润滑油流量≥50L/min),年运行时间≥3000小时。

3.2 压缩空气余热回收方案

3.2.1 核心原理

 压缩空气从空压机主机排出时,因气体压缩过程中的分子摩擦与能量转化,温度可达80-150℃(活塞式空压机温度更高,可达120-150℃),携带大量显热。若直接进入干燥机等后处理设备,不仅浪费余热,还会增加干燥机能耗(如冷冻式干燥机需额外降温至40℃以下),因此需在压缩空气进入后处理系统前完成余热回收。

3.2.2 典型方案:压缩空气-水换热预热锅炉给水

3.2.2.1 系统组成

套管式换热器:内管材质316不锈钢(耐压缩空气高压),压力耐受≥1.6MPa,换热效率≥85%

给水泵:变频离心泵,扬程20-40m(匹配锅炉进水压力),流量根据锅炉补水量设计;

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压缩空气出口端,精度±1℃,触发温度设定为40℃。

辅助设备:

汽水分离器:旋风式结构,分离效率≥99%,避免冷凝水进入后处理系统;

旁通阀:电动球阀,响应时间≤3s,当压缩空气出口温度<40℃时自动开启,确保后处理系统正常运行。

3.2.2.2 工作流程

1. 余热回收阶段:空压机排出的高温压缩空气(80-150℃,压力0.8-1.0MPa)进入套管式换热器“气侧通道”,释放热量后温度降至40-60℃;

2. 锅炉给水预热阶段:锅炉补水(常温20-30℃)经给水泵送入换热器“水侧通道”,吸收热量后升温至40-60℃,再送入锅炉;

3. 冷凝水分离阶段:换热后的压缩空气进入汽水分离器,分离出冷凝水(排放量约0.5-1L/min),排入废水处理系统;

4. 旁通保护阶段:当压缩空气出口温度<40℃(可能导致冷凝水冻结或干燥机负荷骤增),旁通阀自动打开,压缩空气直接进入后处理系统。

3.2.2.3 适用场景

配备锅炉的化工、纺织、食品企业(需持续补充锅炉给水);

压缩空气排气温度≥80℃、流量≥5Nm³/min的活塞式空压机或大型螺杆机。

四、按余热利用场景分类的综合方案

基于企业不同场景的能源需求,将空压机余热与生产、建筑用能需求结合,设计“一站式”综合回收方案,提升余热利用率至80%以上。

4.1 工业生产辅助场景:余热用于工艺预热

4.1.1 方案:空压机余热-生产用水预热系统

针对食品加工(清洗、杀菌)、电镀(镀液恒温)、化工(原料溶解)等需热水参与的工艺,设计“双热源联合换热”系统:

1. 双热源集成:先通过板式换热器回收润滑油余热,将冷水从20℃加热至50℃;再通过套管式换热器回收压缩空气余热,进一步加热至60-70℃,满足工艺热水温度需求;

2. 恒温控制:配备PLC控制系统,通过调节换热器冷水流量,确保热水温度稳定在±2℃,避免温度波动影响产品质量;

3. 余热储存:若工艺用水为间歇需求(如每日3班制生产),增设10-20m³保温储水箱(保温层厚度≥80mm),储存非生产时段的余热,避免热量浪费。

应用效果:某食品加工厂采用该方案后,生产用热水(每日需求20吨,65℃)完全由空压机余热供应,年节约电加热费用约35万元,设备投资6万元,回收期2个月。

4.2 建筑舒适场景:余热用于供暖/供冷

4.2.1 方案1:余热-地暖/暖气片供暖系统

适用场景:北方地区工厂车间、办公楼、员工宿舍(供暖面积≤5000㎡,单台空压机功率≥75kW);

系统设计:

1. 回收润滑油余热加热冷水至50-55℃,通过分集水器分配至地暖管道(间距200mm,埋深50mm)或暖气片(散热面积按100W/㎡计算);

2. 室温控制:每个房间安装室温传感器(设定值18-20℃),通过电动调节阀调节热水流量,当室温≥20℃时减小流量,≤18℃时增大流量,避免过热浪费;

3. 热源补充:冬季空压机负荷低于50%时,余热不足,联动10-20kW电辅热装置(仅在余热不足时启动),确保供暖稳定。

节能效益:某汽车零部件厂275kW空压机余热供暖(面积2000㎡),替代原燃气锅炉,年节约天然气1.8m³(价格3/m³),节约费用5.4万元,设备投资4.5万元,回收期10个月。

4.2.2 方案2:余热-吸收式供冷热系统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企业的“冬供暖、夏供冷”需求,设计“余热驱动制冷”一体化系统:

系统组成: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润滑油+压缩空气双热源)、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冷量50-200kWCOP1.2-1.5)、风机盘管(供冷/供暖切换);

工作流程:

夏季供冷:回收的余热将冷水加热至60-80℃,送入溴化锂制冷机发生器,加热溴化锂溶液产生制冷剂蒸汽,推动制冷循环,输出7-12℃冷冻水,通过风机盘管为建筑供冷;

冬季供暖:余热加热的50-55℃热水直接送入风机盘管,切换为供暖模式;

优势:夏季供冷无需消耗电能(仅水泵功耗,约为传统中央空调的10%),比传统空调节能60%-70%;冬季供暖替代燃气锅炉,减少碳排放。

4.3 能源再生场景:余热-ORC发电系统

4.3.1 核心原理

利用空压机余热(润滑油60-90℃、压缩空气80-150℃)加热低沸点有机工质(如R245fa,沸点38.1℃),使其蒸发为高压蒸汽(压力1.2-1.5MPa),推动螺杆膨胀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实现“余热→机械能→电能”的转化,发电效率8%-12%

4.3.2 系统组成

余热回收模块:板式换热器(油-工质换热)、套管式换热器(气-工质换热),将有机工质加热至80-100℃;

发电模块:膨胀机、永磁同步发电机、冷凝器(水冷式,冷凝温度30-40℃)、工质泵(变频控制,压力2.0-2.5MPa);

控制系统:PLC控制柜,实时监测余热温度、工质压力、发电量,自动调节工质流量,确保发电系统稳定运行。

4.3.3 适用场景

大型空压机站(多台空压机并联,总功率≥500kW),如石化、钢铁厂(余热总量≥200kW,年运行时间≥8000小时);电价≥0.8/度或有“余电上网”政策的地区。

五、方案实施关键注意事项

5.1 设备选型匹配

 设备选型直接决定余热回收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需根据余热特性、需求参数精准匹配:

润滑油换热:优先选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体积小),若润滑油黏度>100cSt(如低温环境使用高黏度润滑油),需选用宽流道板式换热器(板片间距≥3mm),避免油垢堆积堵塞;

压缩空气换热:选耐高压设备,套管式换热器(压力耐受≥1.6MPa)适合中小流量(≤20Nm³/min),壳管式换热器(压力耐受≥2.5MPa)适合大流量(>20Nm³/min),且需做内壁防腐处理(防止压缩空气中冷凝水腐蚀)。

循环水泵:流量按“余热回收量÷(水的比热容×温度差)”计算,扬程需叠加换热器阻力(板式换热器5-8m,套管式换热器8-12m)、管道阻力(每100m管道阻力5-8m)及水箱高度;优先选变频泵,负荷波动时可节能15%-20%

风机:润滑油-空气换热系统需选低噪音轴流风机(噪音≤75dB),风量按“余热回收量÷(空气的比热容×温度差×空气密度)”计算。

5.2 系统安全保障

需建立“温度、压力、流量”三重安全防护体系,避免设备损坏或生产中断:

温度保护:

润滑油侧:设置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换热器出口),当温度<45℃(黏度升高导致润滑不良)或>60℃(加速油老化)时,触发声光报警,同时温控阀自动调节流量;若温度持续异常(>65℃或<40℃),系统停机并联动空压机报警。

压缩空气侧:出口温度低于40℃时,旁通阀自动打开;高于80℃时(换热失效),报警并提示清洗换热器。

压力保护:

换热器、储水箱、管道均需安装安全阀,开启压力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2倍(润滑油侧工作压力≤1.0MPa,安全阀开启压力1.2MPa;水侧工作压力≤0.6MPa,安全阀开启压力0.72MPa);

润滑油管路安装单向阀,防止空压机停机时润滑油倒流进入余热回收系统。

流量保护:

循环水泵、工质泵(ORC系统)设置流量开关,当流量低于额定值的70%(如管道堵塞)时,报警并停机,避免空转损坏泵体。

5.3 运行维护管理

通过标准化运维延长设备寿命,确保回收效率稳定:

定期清洗:

板式换热器:每3-6个月拆洗一次,用5%-8%柠檬酸溶液(温度40-50℃)循环清洗2-3小时,去除油垢、水垢;清洗后需做水压试验(油侧1.2MPa、水侧0.72MPa,保压30分钟无泄漏)。

空气过滤器、油过滤器:每1-2个月更换一次(根据环境粉尘浓度调整,高粉尘环境每月更换),避免杂质进入换热器。

参数监测:

建立运行台账,每日记录润滑油进出口温度、压缩空气进出口温度、热水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每周分析回收效率(回收效率=实际回收热量÷理论可回收热量×100%),若效率下降>10%,及时排查清洗。

季节调整:

夏季:若无需供暖/供热水,可将余热回收系统切换至“旁通模式”,避免热水闲置导致的能量浪费;

冬季:增加储热水箱保温措施(如包裹岩棉保温层),减少散热损失(保温后散热损失可从5%/24h降至2%/24h以内)。

七、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1. 空压机余热回收具备“技术成熟、效益显著”的特点,其中润滑油-水换热供暖/供热水方案最具推广价值,投资回收期短(1-2年)、适用场景广,可满足80%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需求;

2. 按“余热来源分类设计、按需求场景综合利用”的思路,可实现余热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显著降低企业能源成本(主流方案年节能收益2-20万元),同时减少碳排放(单台75kW空压机年减排CO₂120吨);

3. 系统安全与运维是关键,通过“温度-压力-流量”三重防护、定期清洗与参数监测,可确保设备稳定运行5年以上,回收效率衰减≤10%


相关内容

更多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