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为什么说AI发展的尽头是工业?

2025-09-15 14:21:34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摆脱了对风、水、畜等自然力的依赖,学会了规模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钢铁巨兽昼夜不停的咆哮着,改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工业和数据开始密不可分,在各类高精尖产品之外,人类还创造出了“虚拟世界”。身处21世纪,如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摆脱了对风、水、畜等自然力的依赖,学会了规模化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钢铁巨兽昼夜不停的咆哮着,改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工业和数据开始密不可分,在各类高精尖产品之外,人类还创造出了“虚拟世界”。


身处21世纪如果说要催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目前所有的技术中做一个选择题,我想大部分人会投“AI技术”一票。


如今AI技术应用之广,可谓是百花齐放。各行各业的人利用AI生成方案、文章、图片、PPT或咨询决策建议、了解行业知识、充当线上客服。人们一边在AI的帮助下解放精力,一边在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战战兢兢害怕被代替。


让我们以后再聊AI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冲击,先聚焦到AI技术真正的核心层面——AI对生力的提升。伟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工业AI。

5ba6a4677f2c17b0f4d488aa0b13754c.png

01

工业AI能够带来的巨量效益


工业场景具有规模化特征,AI的微小改进(如1%的能耗降低或良率提升)可在海量生产中产生指数级收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工业占全球GDP的28%,约为29万亿美元(2023年为例)。在此基础上,AI渗透率每提升1%,预计带来3000亿美元经济增量(BCG测算)。相较于消费互联网的流量变现模式,工业AI创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价值创造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和抗周期能力。


以钢铁行业为例,企业通过AI技术降低能耗提升效率后,若炼钢降低吨钢成本10元,千万吨级钢厂可年省过亿,这就是行业的规模化特征。


工业AI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制造经验的快速沉淀和规模复制,将“精耕细作”的成本拉低。在一个工艺复杂的传统工厂,想要实现高效生产,需要一大批熟练的设备操作工、仓储物流管理员、质检人员、运维人员、专业的工艺设计团队,还需要能综合把控、敏捷调度的生产管理者。拥有了这些人之后,仍需经历数月的工艺参数调试、设备OEE提升、生产节拍优化等关键动作,最终才能形成稳定产能。


而AI,可以把其中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并规避人类“肉体凡胎”带来的生产风险,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全能专家,日夜不停地监控着生产数据并进行对应操作。

3ffde694f95473348a1bec07a157b1cc.png

02

工业AI的应用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对工业AI功能的描述,让一部分从业者感到惧怕,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可以让大家稍稍安心。实际上,工业AI的发展和应用还是离不开人的帮助,如今工厂哪怕上线了工业AI,也需要人力的协同才能发挥效益。

84e47f16e8280ec84a1b80037b3409a4.png

AI工具在部分工业场景的选择:

1

需要创造性

生成式AI(如新材料分子设计)

需要工程师协同:AI工艺参数优化、AI系统前期设计、跨学科知识整合(如材料特性与设备限制的平衡)等


2

高精度分类

判别式AI(如精密零件缺陷检测)

需要工程师协同:AI模型调优、处理复杂异常案例等


3

动态决策

强化学习(如炼钢过程控制)

需要工程师协同:AI监控、模型优化、结合业务目标进行流程重构等

4

知识管理

神经符号AI(如工艺经验数字化)

需要人力协同:知识库优化和纠错、人性化沟通、个性化指导等


5

根因定位

因果AI(如产品良率提升)

需要人力协同:逻辑训练、复杂的根因分析、后续改进等


我们常用的免费软件中控SCADA今年竟然也推出了AI功能,能够进行AI问答、趋势预测、AI生3D(此类3D模型过去定制需要几千元一套,现在竟然可以免费获得)。但是这些AI功能还是需要我来进行实施,3D模型的生成也需要我来输入详细需求,并由我运用到工程中。利用AI工具,节约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我不认为AI短期内会代替自动化工程师。


看过《三体》这本书的朋友应该了解“技术爆炸”这个概念,意为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在某个时期突然爆发,取得大量的突破性的成果。AI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性能榜首之位几乎是每月迭代,ChatGPT、DeepSeek、Qwen等大模型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进化。虽然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底子,但打造工业AI的难点更在于工业数据的积累,只有了解大量行业生产场景、了解工艺,并且有大量工业数据作为可调用分析的资源库,才有底气说自己是真正的工业AI大模型(目前市面上许多“工业AI”实际上只是常规大模型换个壳子)。所以,工业AI要从研发到成熟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似具备了前置条件,但是还欠缺AI技术和细分行业工业数据的磨合,这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咫尺,也可能是天涯。


03

国内厂商在工业AI的突破


近年来,国内厂商在工业AI领域加速布局,通过技术与场景持续结合,逐步构建起工业AI类产品的解决方案。头部企业如华为、百度、阿里云等依托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出工业视觉检测、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平台化产品。


工业自动化领域,以中控技术为代表的上市企业大力发展AI技术,推出了一系列的工业AI解决方案,帮助工厂实现自主生产、自主监督和自主优化。还有一众更关注垂直领域的厂商,聚焦细分场景,在汽车制造、半导体、能源等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由此可见,工业AI这个领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家企业都想分一杯羹。这种分层竞争态势也反映出工业AI落地的核心逻辑——必须深度绑定OT运营技术知识沉淀,在具体生产场景下创造价值。

33cb7558c529e37a9088558a3589bdad.png

工业控制领域为例,还是更加看好中控技术的AI技术发展,原因有三。


一是之前我们一直提到的数据。搞工业AI是需要“基因”的,大量的工业数据是工业AI的基因。工业AI是领域知识与数据科学的深度耦合,其价值不在于技术先进性,而在于对工业场景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能力。得益于数十年的工业know-how积累,中控技术在工业AI研发的过程中,喂养了超过100EB的工业数据,产品设计更加贴合生产场景。


二是资金。钱对于技术研发来说,说它是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为过。部分自动化企业虽有数据积累,但面对发展AI技术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自动化领域的头部上市公司,中控技术在全力发展AI的基调下,大概率是不缺资源支持的。


三是业务构,这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试问哪些企业最愿意且有能力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答案有二,一是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旨在创造规模化效益(即上文的规模化特征);二是有钱的企业,旨在使用新技术,试验创新方案是否能有创新成果。中控技术的核心业务主要在石化、化工领域,近年来大力推动AI发展,辐射千行百业。它的大客户画像就是有规模且资金充裕的头部工业企业,相信这类客户对于落地工业AI会有不小的兴趣。


相关内容

更多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