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AI发展的尽头是工业?
2025-09-15 14:21:34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摆脱了对风、水、畜等自然力的依赖,学会了规模化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钢铁巨兽昼夜不停的咆哮着,改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工业和数据开始密不可分,在各类高精尖产品之外,人类还创造出了“虚拟世界”。
身处21世纪,如果说要催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目前所有的技术中做一个选择题,我想大部分人会投“AI技术”一票。
如今AI技术应用之广,可谓是百花齐放。各行各业的人利用AI生成方案、文章、图片、PPT或咨询决策建议、了解行业知识、充当线上客服。人们一边在AI的帮助下解放精力,一边在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战战兢兢害怕被代替。
让我们以后再聊AI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冲击,先聚焦到AI技术真正的核心层面——AI对生产力的提升。伟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工业AI。
01
工业AI能够带来的巨量效益
工业场景具有规模化特征,AI的微小改进(如1%的能耗降低或良率提升)可在海量生产中产生指数级收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工业占全球GDP的28%,约为29万亿美元(2023年为例)。在此基础上,AI渗透率每提升1%,预计带来3000亿美元经济增量(BCG测算)。相较于消费互联网的流量变现模式,工业AI创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价值创造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和抗周期能力。 以钢铁行业为例,企业通过AI技术降低能耗提升效率后,若炼钢降低吨钢成本10元,千万吨级钢厂可年省过亿,这就是行业的规模化特征。 工业AI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制造经验的快速沉淀和规模复制,将“精耕细作”的成本拉低。在一个工艺复杂的传统工厂,想要实现高效生产,需要一大批熟练的设备操作工、仓储物流管理员、质检人员、运维人员、专业的工艺设计团队,还需要能综合把控、敏捷调度的生产管理者。拥有了这些人之后,仍需经历数月的工艺参数调试、设备OEE提升、生产节拍优化等关键动作,最终才能形成稳定产能。 而AI,可以把其中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并规避人类“肉体凡胎”带来的生产风险,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全能专家,日夜不停地监控着生产数据并进行对应操作。
02
工业AI的应用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对工业AI功能的描述,让一部分从业者感到惧怕,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可以让大家稍稍安心。实际上,工业AI的发展和应用还是离不开人的帮助,如今工厂哪怕上线了工业AI,也需要人力的协同才能发挥效益。
AI工具在部分工业场景的选择:
1 需要创造性 生成式AI(如新材料分子设计) 需要工程师协同:AI工艺参数优化、AI系统前期设计、跨学科知识整合(如材料特性与设备限制的平衡)等 2 高精度分类 判别式AI(如精密零件缺陷检测) 需要工程师协同:AI模型调优、处理复杂异常案例等 3 动态决策 强化学习(如炼钢过程控制) 需要工程师协同:AI监控、模型优化、结合业务目标进行流程重构等 4 知识管理 神经符号AI(如工艺经验数字化) 需要人力协同:知识库优化和纠错、人性化沟通、个性化指导等 5 根因定位 因果AI(如产品良率提升) 需要人力协同:逻辑训练、复杂的根因分析、后续改进等 我们常用的免费软件中控SCADA今年竟然也推出了AI功能,能够进行AI问答、趋势预测、AI生成3D(此类3D模型过去定制需要几千元一套,现在竟然可以免费获得)。但是这些AI功能还是需要我来进行实施,3D模型的生成也需要我来输入详细需求,并由我运用到工程中。利用AI工具,节约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我不认为AI短期内会代替自动化工程师。 看过《三体》这本书的朋友应该了解“技术爆炸”这个概念,意为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在某个时期突然爆发,取得大量的突破性的成果。AI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性能榜首之位几乎是每月迭代,ChatGPT、DeepSeek、Qwen等大模型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进化。虽然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底子,但打造工业AI的难点更在于工业数据的积累,只有了解大量行业生产场景、了解工艺,并且有大量工业数据作为可调用分析的资源库,才有底气说自己是真正的工业AI大模型(目前市面上许多“工业AI”实际上只是常规大模型换个壳子)。所以,工业AI要从研发到成熟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似具备了前置条件,但是还欠缺AI技术和细分行业工业数据的磨合,这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咫尺,也可能是天涯。 03 国内厂商在工业AI的突破
近年来,国内厂商在工业AI领域加速布局,通过技术与场景持续结合,逐步构建起工业AI类产品的解决方案。头部企业如华为、百度、阿里云等依托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出工业视觉检测、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平台化产品。 工业自动化领域,以中控技术为代表的上市企业大力发展AI技术,推出了一系列的工业AI解决方案,帮助工厂实现自主生产、自主监督和自主优化。还有一众更关注垂直领域的厂商,聚焦细分场景,在汽车制造、半导体、能源等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由此可见,工业AI这个领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家企业都想分一杯羹。这种分层竞争态势也反映出工业AI落地的核心逻辑——必须深度绑定OT运营技术知识沉淀,在具体生产场景下创造价值。
工业控制领域为例,还是更加看好中控技术的AI技术发展,原因有三。
一是之前我们一直提到的数据。搞工业AI是需要“基因”的,大量的工业数据是工业AI的基因。工业AI是领域知识与数据科学的深度耦合,其价值不在于技术先进性,而在于对工业场景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能力。得益于数十年的工业know-how积累,中控技术在工业AI研发的过程中,喂养了超过100EB的工业数据,产品设计更加贴合生产场景。
二是资金。钱对于技术研发来说,说它是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为过。部分自动化企业虽有数据积累,但面对发展AI技术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自动化领域的头部上市公司,中控技术在全力发展AI的基调下,大概率是不缺资源支持的。
三是业务构成,这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试问哪些企业最愿意且有能力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答案有二,一是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旨在创造规模化效益(即上文的规模化特征);二是有钱的企业,旨在使用新技术,试验创新方案是否能有创新成果。中控技术的核心业务主要在石化、化工领域,近年来大力推动AI发展,辐射千行百业。它的大客户画像就是有规模且资金充裕的头部工业企业,相信这类客户对于落地工业AI会有不小的兴趣。
2025 05-06
TOPCon 电池提效工艺
[list:subtitle]
1)边缘钝化:预计提效 0.2%+现有组件普遍以半片电池的形式封装而成,因此基于整片硅片沉积功能层之后,需要通过激光切割得到半片电池。电池片切割后产生新的表面,而新表面往往存在大量悬挂键、杂质、晶格缺陷等复合中心,导致效率损失。边缘钝化是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指在半片电池的新鲜表面沉积 AlOx 钝化层以减少
2025 04-16
美国“关税大棒”,能“打死”中国光伏吗?
[list:subtitle]
4月8日(美东时间),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4月9日凌晨00:01起(北京时间4月9日中午12:01),美国将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50%的关税。加上此前已经生效的20%、34%关税,美国针对中国的关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04%。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正常贸易之门将实质性关闭。美国特朗普政府疯狂挥舞“关税大棒”
2024 11-12
带你了解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有什么区别?
[list:subtitle]
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应用场景不同• 储能电池:主要用于电力储存,如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以平衡电力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用能成本。• 动力电池:则专门用于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移动设备提供动力。2、充放电特性• 储能电池:通常具有较低的充放
2024 09-11
高低温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list:subtitle]
锂电池中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广、循环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但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可逆反应热、欧姆热、极化热和副反应热,电池的发热量主要受其内阻及充电电流的影响动力电池是非常“娇贵”的。温度对动力电池整体性
2025 06-25
BC vs TOPCon终极对决:谁将主宰光伏未来?
[list:subtitle]
光伏行业的技术之争从未停歇,从单晶vs多晶,到PERC vs N型,如今战火已烧至BC(背接触)和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两大技术路线。隆基押注BC,晶科、天合力挺TOPCon,双方隔空交锋,互晒实证数据,火药味十足!2025年,这两大技术谁能称王?让我们深度解析!一、技术PK:效率、成本、应用场景,谁更胜一筹?1. 效率之
2025 06-16
2025年SNEC光伏展这些你注意到了没?
[list:subtitle]
6月11至13日,号称“光伏春晚”的SNEC光伏展如期而至。近两年光伏行情持续磨底,光伏人苦不堪言。低迷的市场环境使得整个行业也陷入低压的氛围之中。然而从SNEC展会现场来看,虽然不比过去两年,热闹程度依然不低。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展台依旧是人气爆棚,寒意逼人的市场行情似乎并没有影响光伏人的出来“见朋友”、“会对手”
2025 04-02
目前TOPCon 凭什么碾压 BC,主导光伏市场?
[list:subtitle]
近日,部分地区在风光项目开发建设相关通知中提及,2025 年计划实施 2GW 左右光伏领跑计划,并要求组件转换效率达 24.2% 以上。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与讨论。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光伏行业发展态势下,单纯强调组件的正面转换效率恐有不妥,应着重强调综合效率的价值,以此避免引发新一轮的 “内
2024 08-12
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有什么区别?
[list:subtitle]
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应用场景不同• 储能电池:主要用于电力储存,如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以平衡电力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用能成本。• 动力电池:则专门用于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移动设备提供动力。2、充放电特性• 储能电池:通常具有较低的充放
Al2O3背钝化是一种常用的背钝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电池片背面形成一层氧化铝(Al2O3)薄膜来防止电荷的复合损失。氧化铝薄膜可以通过原子层沉积(ALD)等技术在电池片背面均匀地生长。该薄膜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较低的导电性,能够有效地阻止电荷从电池片背面流失,从而提高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
SiNx背钝化是另一种常见的背钝化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电池片背面形成一层氮化硅(SiNx)薄膜来阻止电荷的复合损失。氮化硅薄膜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PECVD)等技术在电池片背面生长。该薄膜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较低的导电性,能够有效地阻挡电荷从电池片背面流失,提高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背钝化技术,如Al2O3/SiNx多层结构背钝化、全反射背钝化等。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手段,在电池片背面形成一层具有较高电阻率和较低导电性的材料层,阻止电荷的复合损失,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2024 06-19
电池片为什么要钝化!
[list:subtitle]
电池片背钝化是一种用来减少电池片背面电荷复合损失的技术,电池片表面存在大量缺陷,会与少数载流子发生复合,导致载流子损失,降低电池性能。通过在电池片表面形成钝化层,可以减少表面缺陷,从而降低表面复合速率,提高电池的少子寿命和开路电压,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下面详细介绍电池片背钝化的原理。太阳能
2024 04-24
常见的PCB 制造缺陷
[list:subtitle]
介绍PCB(即印刷电路板)对于大多数现代硬件至关重要。然而,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导致 PCB 令人失望,并对产品执行和稳定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这本影响深远的指南分析了最主要的 PCB 制造沙漠,调查了其潜在驱动因素,并针对有限的机会给出了可能的答案。PCB 由层叠在绝缘基板上的导电铜迹线组成
2025 09-15
为什么说AI发展的尽头是工业?
[list:subtitle]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摆脱了对风、水、畜等自然力的依赖,学会了规模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钢铁巨兽昼夜不停的咆哮着,改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工业和数据开始密不可分,在各类高精尖产品之外,人类还创造出了“虚拟世界”。身处21世纪,如
2024 03-29
锂电池内阻那些事
[list:subtitle]
内阻是锂电池在工作时,电流流过电池内部受到的阻力。根据测试方法,可以分为交流内阻和直流内阻。电池内阻是鉴定锂离子电池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参数,电池内阻大,会产生大量焦耳热引起电池温度升高,导致电池放电工作电压降低,放电时间缩短,对电池性能、寿命等造成严重影响。在验证各因素对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试验中,内